近日,自治区教育厅公布全区第三批10个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典型案例,钦州市第九小学案例《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为学生成长赋能》榜上有名,这是继钦州市第八中学案例《弘扬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》荣获全区第二批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后,我市的又一个优秀案例获自治区教育厅表彰推广。
钦州市第九小学(钦州市东升学校)依托强大的教师团队开展校内课后服务行动,科学规划、精心组织,成果显著。
2022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“自治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特色学校”、“自治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”。
“1+Y”课程体系,培养学生核心素养
学校通过设置形式多样的兴趣课程,构建“1+Y”课程体系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:“1”指学科课程,“Y”指兴趣课程。校内课后服务的课程以“兴趣班超市”的形式开展,学生在众多课程中自由选择,由此激发学生兴趣,提升学生核心素养,实现“五育并举”。(如图)
实践课程创特色。学校开设农耕课程、创意轮胎、二十四节气课程、自然课程等特色实践课程。
农耕课程以学校劳动教育基地为依托,结合“二十四节气”文化,学生在农耕体验中树立劳动观念,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,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,提升科学素养。
农耕体验课
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,通过“节气课程+节气礼”活动,以说、唱、诵、画、演等多种形式,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二十四节气,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,坚定文化自信。
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
学生绘制的“二十四节气文化”思维导图
艺术课程展特长。美育立人,书画先行。在课后服务的艺术类课程中,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书画技巧,可以将内心的创意用纸笔表达,还接受到了美的感知和美的熏陶,让美育丰润孩子的内心,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格素养。学校依靠美术、音乐、书法等学科充足的师资力量,开设了6小类30多个班的艺术类课程。
课后服务艺术课
体育课程强体质。学校以校本课程“绳彩飞扬”为切入点,开设跳绳、篮球、田径等60多个服务班,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,增强学生体质、增进学生健康,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也能够锻炼身体。
“绳彩飞扬”校本课程
学业拓展增智慧。学校开设学业拓展课程17门,任课教师根据个人特长和学生情况设计跨学科课程,满足学生拓展学习视野,提升学业水平的要求。广西特级教师、正高级教师洪美惠的阅读课程,钦州教学名师利志坚的“趣味数学”课程是其中的示范课。
特级教师洪美惠执教课后服务阅读课
多元评价,全面发展
近年来,学校建立“1+1”多元评价模式。“一张证书”:学校创立核心技能合格证培养模式,学生经过课后服务兴趣类课程学习,在学校组织的公开比赛达到一定水平,即可获得一张技能合格证,首批技能合格证包括手工制作、书法、器乐演奏、演唱、舞蹈、跳绳、背诵古诗、科学制作等14项,累计发放合格证1800多张。“一次展示”:学校以文艺汇演及各种比赛、展示活动,让每一位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,体验成功的快乐。
向阳而生,逐梦绽放。“双减”政策落地以来,钦州市第九小学的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,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。特色课后服务的推出,不仅让学生们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和成长,也让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,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。
文件下载:
关联文件: